
油封損壞的主要原因是更換潤滑油的周期太長或使用劣質潤滑油,造成浮動的渦輪主轉軸缺少潤滑和散熱,進而損壞了油封,造成漏油。渦輪增壓器的設計與自然吸氣發動機不同,其主轉軸采用浮動式設計,渦輪本體和主轉軸之間充滿了機油,整個工作轉速極高,主轉軸依靠潤滑油來散熱與潤滑,因此,保證潤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渦輪增壓器轉速非常高,工作時轉子轉速可達到每分鐘十幾萬轉,要求機油具有較強的的抗剪切能力,對此 API應OEM要求對機油抗剪切能力進行了考察,通過強化實驗條件和指標,保證合格的機油具有優秀的粘度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在高轉速下機油的潤滑能力不下降。
汽機油中考察剪切穩定性的試驗方法是臺架試驗L-38或程序VIII,要求油品在苛刻條件下運行10h后,粘度能保持在其粘度等級范圍內。
柴機油主要是通過柴油噴嘴剪切試驗方法對柴機油抗剪切能力進行考察,隨著機油質量等級的提高,為適應柴油發動機活塞和渦輪增壓器的高轉速高剪切狀況,柴油噴嘴剪切試驗方法及其指標進行了改進和發展,如表:

API CI-4及CI-4之前的剪切穩定性試驗方法為ASTM D6278,考察柴機油在連續運行30次后100℃粘度的穩定性,例如CI-4 10W-30的經過試驗后100℃粘度不小于9.3 mm2/s,并保持在粘度指標內。CK-4增加對高溫高剪粘度穩定性的考察。
發動機油抗高溫性能及其標準簡介
從渦輪工作環境可知,在連續高速運行下,渦輪增壓器溫度可達到300-400℃,這就要求所用的機油具有耐高溫的特性,防止機油因高溫引起氧化增稠以及氧化沉積物等問題。通過查看API柴油標準時,并沒有找到直接考察柴機油對渦輪增壓器部位保護性能的指標,可能是由于柴油發動機活塞處溫度本來就很高,一般通過針對活塞部位的高溫沉積物的臺架試驗卡特皮勒1K、1R、1N等和抗氧化性能臺架試驗程序III就可以確保機油對渦輪增壓器的高溫保護,減少高溫沉積物的產生。
汽油發動機為提高燃燒效率和功率,近幾年開始也采用渦輪增壓器,為確保渦輪增壓器的工作穩定,ILSAC GF-5汽機油標準對高溫沉積物有所考察,除了臺架試驗程序III外,增加了實驗TEOST 33C。TEOST 33C最初是用來對GF-2油品進行渦輪增壓器沉積物的評定,后來各種原因在GF-3和GF-4并沒有繼續使用,但是OEM在大量試驗中發現潤滑油容易在渦輪軸上發生氧化和結焦形成沉積,因而ILSAC應OEM廠商要求將TEOST 33C 作為GF-5的規格測試試驗。
另外,渦輪增壓引起汽油發動機低速預早燃現象(LSPI)、鏈磨損和顆粒排放增多的問題,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關注。據報道,GF-6標準中LSPI和鏈磨損相關試驗方法還沒有完全確定,出臺日期至少推遲到2019,同時,添加劑企業也正在抓緊研究如何在降低SAPS同時,保證機油性能穩定性。
總之,隨著發動機的改進,OEM設備商對發動機油要求日益提高。標準制定機構制定完善的評定方法和合理的指標,要求添加劑研發和生產機構通過先進的試驗儀器和試驗方法調整優化配方滿足質量指標,要求潤滑油生產企業選擇優異的基礎油和合規添加劑產品進行調配,生產合乎質量標準的優秀產品。